“太感谢你们了,要不是法律援助帮我确认劳动关系,我真不知道如何能拿回劳动报酬……”4月29日,铜川市快递员丁某向铜川市司法局送上锦旗的画面,成为陕西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守护劳动者权益的生动缩影。
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之际,陕西省司法厅组织全省法律援助机构聚焦劳动者权益保障,以法律援助“安心行动”为抓手,努力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法治阳光下幸福生活、安心工作。
据了解,今年1月至4月,全省法律援助机构共组织办理劳动者法律援助案件2027件,受援劳动者2298人,为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10807人次,挽回经济损失2221万元,有力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。
“全省法律援助机构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服务升级,创新打造‘智慧+实体’双轨服务模式。”据省司法厅相关负责的人介绍,通过线上平台精准触达、线下网络全域覆盖,持续畅通法律援助“绿色通道”,构建起“7×24小时不打烊”的服务体系,真正的完成服务“零距离”。
“以前对劳动合同、工资、保险这一些内容一知半解,也不知道怎么样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,今天听了工作人员的讲解,心里有数了。”一位前来咨询的求职者高兴地说。
前不久,在碑林区2025年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现场,张家村司法所联合区法律援助中心打造“招聘会+法治宣传”服务模式,组织由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、专业律师等组成的法治宣传团队,为企业和求职者送上量身定做的“法治大礼包”。
据了解,陕西各级法律援助机构依托司法所及工会、共青团、妇联等部门设置2475个法律援助工作站,依托村(居)委会设置6609个联络点,构建起了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,打造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法律援助全方位、体系化的服务保障机制。
同时,依托陕西法律服务网、“12348”公共法律服务热线,提供法律咨询、文书代写、案件跟踪等“一站式”服务。西安市法律援助中心推广“公共法律服务小程序”,用户可通过视频咨询、线上文书代写等功能,足不出户获取专业法律援助服务。
针对劳动者群体特点,全省法律援助机构实施“分类施策”精准服务。为劳动者持续畅通“绿色通道”,优先受理、优先审查、优先指派。
无论是忙碌在车间的产业工人,还是奋斗在工地的建筑工人,抑或奔波在街巷的外卖骑手,陕西各级法律援助机构从始至终坚持“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哪里,法律服务就延伸到哪里”。
各地聚焦网约车司机、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,通过“法律援助+行业调解”模式,化解劳动关系认定、平台纠纷等新型争议。渭南在零工驿站开设“法治夜校”,结合新就业群体案例,讲解劳动合同与承揽协议的区别,避免劳动者误入“协议陷阱”。安康市汉阴县成立4个新就业群体法律援助工作站,精准对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服务需求。
4月28日,陕西省司法厅、陕西省邮政管理局共同主办“法援惠民生 关爱新业态群体”活动,陕西省法律援助中心联合西安市司法局、市法律援助中心走进某物流公司,为快递从业人员送上“法治大礼包”——通过专题宣讲《陕西省法律援助条例》、发放服务手册、现场“一对一”法律咨询等“组合式”服务,精准回应新就业群体需求。活动现场气氛热烈,参与员工都表示,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,还拿到了实用手册,遇上问题知道该找谁了。
“不用打官司、不用跑断腿,政府部门帮我们把钱要回来了。”4月20日,拿到劳动报酬的农民工代表向宝鸡市金台区法律援助中心表示感谢。
今年1月底,金台区法律援助中心受理13名农民工法律援助申请,随后,立即启动与劳动监察、法院的“三方联调”机制,成功帮助13名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187万元。
全省建立“司法+行政+社会”协同机制,形成服务强大合力,及时解决劳动者在劳动报酬、工伤赔偿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问题。
西安组建劳动争议律师专家库,吸纳“七彩光”志愿服务驿站等社会力量开展“法治进社区、进企业”活动。宝鸡联合区总工会共同创建全市工会法律援助工作样板站点。咸阳联合人社部门开展“法治体检进企业”活动,为30余家中小企业规范用工制度,从源头减少劳资纠纷。
在强化部门协作的同时,陕西同步推进“智慧法援”平台建设,以数字化赋能法律援助提质增效,实现案件全流程线上监管。省法律援助中心对案件全流程监控,推行与案件质量、指派挂钩的差异化补贴发放机制,督促全省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提升。